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陸躍玲 廣州報道
“廣州發展海洋經濟,應該立足自身地理自然條件,‘揚長避短’——避開海域資源不足的短板,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海陸聯動優勢,圍繞深遠海開發等,發展特色海洋產業?!?1月3日,在首屆廣州海洋周開幕式上,中國海洋大學向海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大海在發表題為《廣州市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點方向》的演講中,暢談對廣州海洋經濟發展的系列建議。
(李大海在廣州海洋周開幕式上發表題為《廣州市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點方向》的主旨演講。)
他認為,近年來廣州海洋經濟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深遠?;?、綠色化和智能化三大明顯趨勢;與此同時,國家對資源、能源和糧食安全的需求大大提升,使得深遠海資源開發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。此外,旅游、餐飲消費、預制菜以及功能食品等領域的消費升級態勢,也為廣州的海洋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。
廣州發展海洋經濟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、規模優勢、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。此外,在李大??磥?,“廣州產業門類齊全,能夠為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很好的產業配套?!钡蔡岢?,廣州發展海洋產業面臨一些短板。例如廣州海洋自然資源條件相對較弱,這要求廣州要發展海洋有自身特色的海洋產業;此外,廣州雖然在航運、造船等產業領域基礎雄厚,然而這些產業在珠三角地區面臨著激烈的競爭。
因此,李大海認為廣州發展海洋產業,應該把握好三個原則:一是聚焦深遠海,避開廣州海域資源不足的短板;二是關注通用核心技術和基礎性產業,例如新能源、材料和通用設備等,對海域、岸線、港口的要求較低,有利于發揮廣州的自身優勢;三是要把握產業升級趨勢,在制造業方面引領深水化、綠色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,在服務業方面不斷向高端化延伸。
為此,李大海建議廣州海洋產業應該重點圍繞五大方向布局:
第一,深遠海資源開發裝備的設計和制造,主要是造船和海洋工程裝備,短期內可以開展深水油氣勘探開發、極地漁業資源勘探開發、冰上絲綢之路航運及油氣勘探開發、深遠海養殖及漁旅融合平臺、海上風電開發等;遠期可以瞄準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、深海礦業勘探開發、大型海洋結構物。
第二,深遠海的資源加工和利用,主要是精深加工。短期如遠洋漁業及深遠海養殖產品精深加工、海洋食品制造、海洋藥物和功能制品制造;遠期則可以前瞻性地布局天然氣水合物加工、深海礦產加工等產業。
第三,通用技術和裝備,主要是能源和材料。能源方面,遠洋航行時間長、距離跨度可能達到上萬公里,充電是其中的挑戰之一,儲能是重要的發展方向,包括船用燃料電池、儲能裝置、水下特定場景供能裝置等。材料方面,則要求耐低溫/高溫、高壓、高鹽高濕熱,自潤滑、耐磨、防腐、防垢防污、減阻降噪等。廣州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地理條件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,全域布局相關產業。
第四,智能裝備。未來深遠海開發的無人化,為智能設備研發設計和制造帶來了大量需求,應考慮大力推進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在海洋各個產業的應用。
第五,高端航運服務,包括海事保險、海事仲裁、船舶融資租賃、航運交易、航運價格衍生品、船舶登記、航運經紀、保險公估、人才培養等。
為更好地推進上述重點發展方向,李大海建議,廣州可考慮主動加強與周邊城市協調,加強海洋產業的區域統籌與分工;同時,構建海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分布式發展格局。
據悉,首屆“廣州海洋周”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(廣州市海洋局)主辦,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、21世紀經濟報道、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等單位共同承辦,將圍繞“藍色暢想 逐夢海洋——全面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”主題,于11月3日至10日期間舉辦海洋周開幕式、“廣州海上‘船’說”、海洋城市主題展覽、海洋主題攝影繪畫展、海洋科考船參觀、海洋主題DIY手作課、公益科普課堂等一系列海洋主題活動,旨在打造一場兼具大眾性、科普性、專業性的海洋盛會。